7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与区域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跨境交通网络、区域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香港大学周江评教授做《城镇化与城乡规划范式---新理论、中国实践和讨论》报告,他认为在大湾区的发展中,传统的城乡规划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正面临着从传统范式向更加注重人性化、环境友好型范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突出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视,追求规划目标的多元化和动态化。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吴旗韬研究员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交通与区域融合发展》报告,深入分析了大湾区跨境交通的现状与挑战,大湾区在跨境交通的便利性、交通网络的协同性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为实现区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跨境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流通。
广东工业大学廖开怀教授做《广州市港澳台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报告,分析了广州市内港澳台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并研究了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等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暨南大学钟韵教授做《回归后香港产业升级历程与深港产业融合思考》报告,回顾了香港回归后的产业升级历程,强调在深港产业融合方面,两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深港在产业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香港大学赵雅研究助理教授做《短期跨境生活与幸福感:基于港人在大湾区跨境出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便捷的跨境交通使得港人能够在大湾区内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优质的生活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但跨境出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通关效率、交通衔接等,依然需要通过政策进一步优化。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李苑君博士做《交通网络视角下城际出行空间模式的差异性:新能源汽车vs燃油车》报告,从交通网络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在城际出行空间模式上的差异,并提出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围绕交通互联互通、区域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研讨,形成多项建设性共识:粤港澳三地需在交通规划统筹、政策协同制定等领域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以系统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与区域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行,有效强化了省科学院地理所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交通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增强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与区域融合发展的认识,推动了研究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端智库的建设。
供稿:人文地理部
撰稿:于浩
审核:刘飒
审定发布:吴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