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原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最早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根据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倡导在华南(广州)组建国家级地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在华北(北京)、东北(长春)、华东(南京)、西北(兰州和新疆)和西南(成都)全国六大区域设立的地理所共同构筑了我国地理科学研究机构的战略布局。195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组”正式成立,由中山大学曹廷藩教授和华南师范学院曾昭璇教授分别兼任组长和副组长,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简称华南综考队),开展对华南三省(区)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和选择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宜林地综合考察。

 1958年广州地理研究所全面筹建,首任所长由曹廷藩教授兼任。1959年5月经国家科委同意、中科院批准,广州地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以我国热带亚热带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区划为主要特色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1961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华南综考队与中科院广州地理所合并, 1968年因受“文革”冲击被解散。1978年,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恢复成立广州地理研究所,隶属于广东省科学院。2015年广东省科学院进行重组,广州地理所成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首批18家骨干研究所之一。

 

著名学者

 

罗开富

1913-1992年

湖南长沙人,美国克拉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广州地理研究所原所长、荣誉所长。曾任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毕生从事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与教学工作,其学术成就和造诣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望,是我国著名资深地理学家。50年代,主编《中华地理志》,主持我国自然区划工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提出了我国自然区划既要注意地带性观象、又要注意地区特点等重要理论,为我国自然区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运用法、德、俄等外语为科学研究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

 

楼桐茂

1909-1986年

浙江永康人,中山大学毕业,后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学位,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在广东文理学院、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和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广东省地震局从事研究工作、广东省第三、第五届人大代表。毕生从事地貌学研究及地理教学工作,在土地质量评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地貌第四纪等方面的研究有较高造诣。主持的“土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其在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江汉流域地理调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等项目,总结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基本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改造措施,为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广东农业地貌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规律研究也取得较显著的成绩。精通英语,为科研翻译了大量外文专业文献。

 

何大章

1915-1996年

广东中山人,中山大学毕业,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任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华南师范学院教授、地理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毕生从事气候、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华南气候研究尤有突出贡献。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部门的科研任务20余项。其中“华南各省(区)自然区划”、“广东灾害性天气气候变迁”和“华南各省(区)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选择及开发利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钟功甫

1917-2016年

广东新会人,中山大学毕业,研究员,广州地理研究所原副所长、广东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内老一辈著名的农业地理学家。长期从事基塘系统、热带地理、农业区划、沿海开放地区地理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基塘系统研究,总结出改造低洼及生态系统、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新途径,该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瞩目与重视,并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应用。主持的“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国际合作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华南部分)”获国家农委一等奖;主要参加的“广东省综合农业区划”获国家农委二等奖和广东省农委一等奖。合作出版《中国经济特权地理研究》、《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海南岛农业地理》等5部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