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人文地理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5-17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协办的第七届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期研习班以“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治理与可持续转型”为主题,由知名城市地理学家伦敦大学学院吴缚龙教授领衔主讲。研习班共招收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80人,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包含香港、澳门)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学者、学生,及来自康奈尔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京大学、杜伦大学、都柏林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国际院校的留学人员。

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叶玉瑶主持开班典礼。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周霞、研习班发起人林初昇教授和张虹鸥研究员在开班典礼上致辞。

叶玉瑶副所长主持开幕式

周霞所长致辞

林初昇教授致辞

张虹鸥研究员致辞


主讲嘉宾授课

主讲嘉宾吴缚龙教授以城市治理的理论创新、方法论突破及中国实践为主题授课。

第一个报告城市治理概论:国家创业主义》,吴缚龙教授从城市治理的基础概念切入,系统辨析了城市管制主义、城市创业主义、紧缩城市主义、市政治理艺术(municipal statecraft)等核心概念及其本质差异。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独特路径的梳理,他提出国家创业主义”(State Entrepreneurialism作为理解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框架,强调通过市场建构实现国家经济目标的独特模式。该模式源于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对国家角色的动态调整,从早期减少干预转向通过金融化手段强化治理能力。最后,吴教授强调规划中心、市场手段是中国国家创业主义治理的核心特征,国家通过准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利用市场与金融工具解决发展问题。过程中,国家权力并未削弱,反而通过多样化的治理技术得到强化。

第二个报告治理工具:城市规划与金融化,吴缚龙教授聚焦城市规划和金融化两大治理工具。在规划方面,吴教授深入分析了规划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通过英国规划体系的案例,阐释了新自由主义规划与后政治规划的特点。随后,梳理了中国规划的历史脉络——从半殖民地时期的早期实践,经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规划,直至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增长导向规划;特别强调2018年后虽引入市场机制,但国家主导的政治任务依然是规划的核心动力。在金融化议题上,吴教授着重剖析了“土地财政”的本质及其与土地金融化的关联,探讨了中国住房金融化的路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LGFVs)及地方债务改革,并指出中国城市金融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艺术(statecraft),其中国家角色的深度介入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化模式有着显著差异。

个报告《治理专题:城市更新、产业创新、环境治理吴缚龙教授深入探讨了城市治理的三个专题。城市更新方面,吴教授聚焦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对比分析了房地产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与国家主导型城市更新模式,结合城中村改造、城市微更新等典型案例,对中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多重目的(超越增长机器)展开反思。产业创新方面,吴教授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治理模式,系统梳理基于国家政治经济背景的多元创新类型,回溯经济地理学对创新的理论解释;通过回顾中国创新政策历史,提炼中国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并追踪创新空间形态——从工业区到高新区,再到科学城的发展轨迹。环境治理方面,吴教授回顾中国环境治理的历史,引入威权环境主义、社会-生态修复、生态国家转型等理论概念;通过剖析“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内涵,探讨环境治理中的多尺度的国家角色、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机制,并提出绿色国家创业主义的解释框架。

吴缚龙教授授课


发起人授课

林初昇:AI新世代的智能城市:地理的终结?

林初昇教授以《AI新世代的智能城市:地理的终结?》为题授课。林教授开篇即以“AI新世代是否是人类文明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命题切入,系统梳理了全球数字技术演进与智能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随后,他对智能城市定义与标准进行了详细辨析,然后从六个维度阐释了智能城市的本质特征,并重点比较了生态城市与智能城市的异同。接着,林教授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剖析了智能城市的形成机制,同时强调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深入探讨了智能城市建设可能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空间重构的多重影响。基于这些分析,他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议题:在AI时代,智能城市的发展是否导致“地理的终结”。最后,林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不仅未能消除空间差异,反而正在重塑地理格局。他强调,AI时代的智能城市是地理学探索的新领域,未来研究需要充分关注地理多样性(geographical diversity)、地方敏感性(place sensitivity)和区域不确定性(regional contingency)等关键维度。

林初昇教授授课


协助团队分享

杨宇、戚伟:一带一路与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发展新动能

北京师范大学杨宇教授与中科院地理所戚伟副研究员基于城镇化一般理论,深入探讨了边疆城镇化的独特性及其理论与实践内涵。系统梳理介绍了杨宇教授研究团队多年来围绕边疆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和智库咨询工作。聚焦新疆城镇化发展难点,综合运用多源地理大数据,从城镇化水平、经济动力、人口就业与社会活力、生态环境变化等维度,对新疆城镇发展进行了多角度解构,深刻揭示了边疆城镇化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历史根源,从营造城镇化发展新动能角度提出了发展路径。团队强调,新疆城镇化既要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外部机遇,同时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和优势资源转换问题。从开放发展、能源经济、富民产业和数字经济等方面,探讨新疆从边远地带向枢纽地带转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针对边疆地区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思考。

戚伟副研究员作主题分享

王丰龙:人文地理学中的尺度、尺度政治和尺度陷阱

华南师范大学王丰龙教授深入阐释了人文地理学中尺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他在系统梳理尺度的范围、层级和隐喻等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抽象”的尺度概念和现实-分析-实践三个层面的尺度概念视角;进而介绍了尺度政治理论,并整合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视角,提出了三阶段的尺度政治模型,将其应用到对危机公关、行政区划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场景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尺度陷阱理论,以地缘环境评估、幸福感的环境效应识别、大湾区协同发展、面向全民幸福的公共政策制定等为例,展示了分析和实践的尺度陷阱形式。最后,王教授从知识生产角度出发,提出了创新研究尺度和强化要素关联分析等研究路径,为青年学者的研究选题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丰龙教授作主题分享

陈奕毅:健康之城:城市环境、空间正义与老龄化的地理学机制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陈奕毅助理研究员系统梳理了健康地理学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环境健康思想到约翰·斯诺的霍乱研究,系统梳理了该学科的演进历程。在理论层面,他重点介绍了时间地理学、环境正义、数字健康地理、机器学习驱动下的暴露评估体系等新兴研究范式,结合One Health、EcoHealth 与 Planetary Health 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探讨了健康地理学在老龄化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在方法层面,报告展示了树模型、GeoAI 与动态个体环境暴露等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实现健康风险的精细化测度与非线性阈值分析,并结合 CHARLS 队列等实证研究揭示了老龄化社会中衰弱风险、孤独感与环境因素的互动机制。最后,他强调应避免技术崇拜与“黑箱”依赖,主张问题驱动、理论建构与本地情境结合,推动健康地理学科服务公共健康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

陈奕毅助理研究员作主题分享


结业典礼

主题报告结束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郭杰副研究员分享了三点学习心得。第一,她认为当前城市治理理论正经历范式转型,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管理思维的局限,转而探索“如何通过治理重构城市与人、技术与空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共生关系”这一前沿命题。第二,她指出城市研究需要具备“立足本土、全球视野”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地方特质,同时理解区域协同和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深层影响,通过多尺度分析,深入把握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最后,她呼吁城市治理的可持续性必须回归对“人的体验”的关注,建议通过深入田野工作和实证分析,真实捕捉不同社会群体的日常行动与生活体验,从而避免规划蓝图与城市现实的脱节。郭杰强调,中国城市治理需在借鉴国际理论与立足本土实践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持续理论创新、方法突破、田野调查与实证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路径。

郭杰副研究员总结


活动花絮

中山大学黄耿志教授主持报告会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安宁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学员踊跃发言(组图)

老师与全体学员合照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2025460113号-1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