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省科学院地理所专家首次系统揭示我国大陆富氦地热流体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

氦(He)是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稀有资源。预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全球对氦气的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率增长。氦气需求的持续增加将导致氦资源短缺,地热系统中高含量氦气作为一种潜在的氦资源,引发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大陆地区以中低温地热系统为主,分布于沉积盆地和东部山地隆起区;高温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地热系统中的氦同位素常被用于量化地热流体的来源和热源、约束大陆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活动、以及监测地震活动。从资源角度,系统地对我国大陆不同构造单元地热系统开展富氦流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氦气聚集机理研究仍处于空白。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宫清华研究员团队整理了中国大陆地热系统中682个氦含量及其相关地球化学数据(气体组成和He-Ne-C-N同位素),数据涵盖了低温和高温地热系统、火山(长白山、腾冲和宁洱通关)和非火山(青藏高原、渭河盆地、华南和胶辽地区)地热系统。通过分析氦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氦含量与其他伴生气体(CO2N2CH4)、地层岩性、地壳厚度、地壳结构、构造活动和热状态的相关关系,首次系统地揭示我国大陆富氦地热流体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

研究表明,活动火山中心氦气含量较低(He<0.05 vol.%),亏损洋中脊玄武岩型地幔(DMM)来源的氦所占比例高达79%He含量达到工业价值标准含量(He>0.1 vol.%)的样品在非火山地热系统广泛分布,可分为富氦N2型气体(81%)、富氦CO2型气体15%)和富氦CH4型气体(4%)。非火山区氦气为壳源或壳幔混合来源,其中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的贡献小于40%。元古代至新生代花岗岩的平均4He生成速率是地壳平均速率的2.0 ~ 7.2倍,为主要的氦源岩。各构造单元的富氦气体的4He/N2 比值为0.001 ~ 0.44,表明富氦气体可能是由花岗岩和变质基底来源的地壳组分(放射性成因的4He和与He相关的N2)、沉积物来源的气体成分(如N2CH4)和大气组分(如N220Ne)三端元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此外,在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地区,来自地幔及地壳深层(>1011 km)变质成因的CO2,作为氦气的载气,将地壳产生并积聚的氦气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热储层;随后方解石沉淀和溶解作用造成大量CO2损失(平均93 ~ 99%),使HeN2进一步富集,形成富氦 N2型气体。

极富氦(He0.5%)地热田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的雅鲁藏布缝合带、藏南拆离系(Southern Tibet Detachment System)、安宁河断裂和盐源-宁蒗等区域,以及渭河盆地和中国东部局部区域(如赣州、惠州)。这些区域具备花岗岩体、大型断裂带以及厚沉积层或蒸发岩层等氦气生成、运移与富集的地壳结构特征,可视为未来氦资源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有助于拓展氦气成藏理论,也为探寻氦气资源开发有利区,实现氦气资源与地热资源联合开采奠定基础。

图1 中国大陆地热系统富氦流体成因机制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ondwana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五年影响因子7.9)。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郝银磊博士为该成果第一作者,宫清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作者还包括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硕士生黎念卿,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王迎春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匡星星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研究员、李义曼副研究员、程远志副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冯雨晴博士、香港大学博士生周慧,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李立武研究员和刑蓝田高级工程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院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项目、广东省地质勘查与城市地质专项、生态环境部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引文格式:Hao Y., Wang Y., Kuang X., Pang Z., Li Y., Feng Y., Zhou H., Li N., Cheng Y., Li L., Xing L., Gong Q. Occurrence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helium in geothermal systems in continental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2025, 141: 289-309.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5.02.020

供稿:自然地理部

撰稿:郝银磊

审核:刘飒

审定发布:吴旗韬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