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研究揭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双碳”背景下,全面摸清我国的碳排放清单尤为重要。城市作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碳减排的主战场。尽管众所周知城市客运的碳强度差异很大,但由于城市等级数据的可用性有限,目前尚缺乏有效评估我国城市客运碳强度差距及其潜在影响机制的研究,无法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制定更为有效的碳减排战略。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苏泳娴研究员团队从市内公共交通、出租车服务、私家车出行、公路客运以及摩托车等5个方面首次建立了我国360个城市公路客运碳排放的清单,并结合4个经济社会特征因素(人均收入、城市活力指数、商业密度和人口密度)、2个城市形态特征因素(土地混合度指数、紧凑度指数)、2个路网结构特征因素(最大可能加权出行距离和拥堵度指数)以及公交率等9个经济社会因素,揭示了我国不同类型城市的公路客运碳排放强度的特征以及影响机制,为不同类型城市碳减排提供了差异化政策指引(图1 A)。

 

图1 城市客运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研究思路(A)及客运碳排放强度等级与各因子等级之间的分布特征分析(B)


  研究发现,每个因子对城市客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不是单一趋势(图1B)。基于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聚类分析结果,我国360个城市可以划分为LILPLD (人口密度较低且商业密度较低的低收入城市组)、LILPHD (人口密度较低但商业密度较高的低收入城市组)、LIHPLD (人口密度较高但商业密度较低的低收入城市组)、LIHPHD (人口密度较高且商业密度较高的低收入城市组)、HILV (人口活跃比例较低的富裕城市组)和HIHV (人口活跃比例较高的富裕城市组)。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往往出现在人口活跃比例较高的富裕城市组以及人口密度较低但商业密度较高的不富裕城市组(图2A)。对于高收入和高活跃人口比例的城市群体,建设紧凑型城市更有效。对于高收入和低活跃人口比例的城市群体来说,提高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更为关键,而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缩短出行距离对于不太富裕的城市群体更为重要(图2B)。

图2基于客运碳排放强度的城市聚类(A)及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分析(B)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中科院工程技术类1区top期刊,IF=7.1)。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省科学院地理所苏泳娴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Philippe Ciais、Raffaele Lafortezza教授、陈修治教授、郑博副教授以及汪宜龙副教授等参与了研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2.109165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