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9月28日(清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我国近代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张相文先生以其深厚的地学素养和爱国精神,邀请地理学家白毓昆(雅雨)、张伯苓及教育官员100多人聚于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 成立“中国地学会”。在成立大会上,张相文被推举为会长。是中国20世纪初最早成立的三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地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开端。
100年以来,我国地理学走过了艰难曲折和辉煌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 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至90 年代后期和跨入新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又明显分成前40年和后60年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100 年来,中国地理学家都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同时又都具有强烈愿望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奉献给国家和社会。但是,地理学研究内容、方式等又有近现代之分,发展规模、方向和方式明显不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中国地理学发展走过独特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重视和引导地理学的发展、“以任务带学科”彰显出我国地理学方向和价值、大型综合性研究及其成果的总结推动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地理学家的引导等几个方面。
一批杰出地理学家在诸多的专业领域和特殊类型区域研究方面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做出系统的突出贡献,起了重要的奠基和领军作用。他们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以地表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为核心,在土地利用、自然区划和区域自然地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任美锷、赵松乔、周廷儒、林超等对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一系列应用方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生物地理学领域张荣祖作出了系统性的基础工作。
以周立三为代表的地理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我国国情研究,发表国情分析系列报告,提出了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主张和建议,引起中央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对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及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1981 年周立三等主持完成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成果,是农业区划工作的主体部分。农业区划延续了20多年,吸引了全国研究机构和众多的高等学校地理学者的参与,是贯彻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方针的重要体现。在农业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取得实际成果方面,有钟功甫提出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综合性农业发展中的“桑基鱼塘” 和“蔗基鱼塘” 的模式等。
一批自然地理和化学地理的学者,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环境保护、污染源的调查、大区域环境背景值研究和地方病病因等领域的研究,开拓了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从而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环境与人口健康关系研究的序幕。刘培桐、章申、陈静生、谭见安、唐永銮等对科学发展和国民健康做出了开创性的在沙漠化和干旱区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对我国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沙漠化的过程和防治,沙漠化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和实验、示范研究。朱震达、夏训成等为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沙漠化的防治及沙漠化理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水文和水资源学家刘昌明、郭敬辉领导开创了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研究,提出了水分循环蒸发计算数学模型。在农业节水研究中, 开展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循环及节水调控机理研究,为华北平原实施节水农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河口和海岸地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突出贡献者有王颖、陈吉余等。他们的研究开辟了地理学关于海洋研究的新方向,也是世界范围内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在地貌学领域,王乃梁、沈玉昌做出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关于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划时代的成果,出版了众多的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变迁、城池演变、战争、水利等变化的著作、地图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锡畴、刘兴土等在湿地等有关领域研究中,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对我国湿地科学的建立和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很有活力的学科。郭来喜、陈传康在学科内容、应用价值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奠基性工作。
地理教育和编辑出版是我国地理学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多个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状况、发展状况和国际化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地理学教学大纲和编写大量的地理基础教育教材。陈尔寿、褚亚平等对我国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高泳源、姚岁寒等在我国地理学编辑出版事业中完成了大量对当代和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当然, 中国地理学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与科普宣传等问题的挑战。在纪念近代地理学开创100 年的时刻,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牢记一代代前辈学者们的杰出贡献,决心开创地理学发展新的未来。
(摘自《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100年以来,我国地理学走过了艰难曲折和辉煌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 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至90 年代后期和跨入新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又明显分成前40年和后60年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100 年来,中国地理学家都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同时又都具有强烈愿望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奉献给国家和社会。但是,地理学研究内容、方式等又有近现代之分,发展规模、方向和方式明显不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中国地理学发展走过独特的发展道路,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重视和引导地理学的发展、“以任务带学科”彰显出我国地理学方向和价值、大型综合性研究及其成果的总结推动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地理学家的引导等几个方面。
一批杰出地理学家在诸多的专业领域和特殊类型区域研究方面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做出系统的突出贡献,起了重要的奠基和领军作用。他们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以地表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为核心,在土地利用、自然区划和区域自然地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任美锷、赵松乔、周廷儒、林超等对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一系列应用方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生物地理学领域张荣祖作出了系统性的基础工作。
以周立三为代表的地理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我国国情研究,发表国情分析系列报告,提出了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主张和建议,引起中央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对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及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1981 年周立三等主持完成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成果,是农业区划工作的主体部分。农业区划延续了20多年,吸引了全国研究机构和众多的高等学校地理学者的参与,是贯彻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方针的重要体现。在农业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取得实际成果方面,有钟功甫提出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综合性农业发展中的“桑基鱼塘” 和“蔗基鱼塘” 的模式等。
一批自然地理和化学地理的学者,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环境保护、污染源的调查、大区域环境背景值研究和地方病病因等领域的研究,开拓了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从而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环境与人口健康关系研究的序幕。刘培桐、章申、陈静生、谭见安、唐永銮等对科学发展和国民健康做出了开创性的在沙漠化和干旱区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对我国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沙漠化的过程和防治,沙漠化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和实验、示范研究。朱震达、夏训成等为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沙漠化的防治及沙漠化理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水文和水资源学家刘昌明、郭敬辉领导开创了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研究,提出了水分循环蒸发计算数学模型。在农业节水研究中, 开展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循环及节水调控机理研究,为华北平原实施节水农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河口和海岸地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突出贡献者有王颖、陈吉余等。他们的研究开辟了地理学关于海洋研究的新方向,也是世界范围内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在地貌学领域,王乃梁、沈玉昌做出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关于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划时代的成果,出版了众多的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变迁、城池演变、战争、水利等变化的著作、地图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锡畴、刘兴土等在湿地等有关领域研究中,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工作,对我国湿地科学的建立和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很有活力的学科。郭来喜、陈传康在学科内容、应用价值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奠基性工作。
地理教育和编辑出版是我国地理学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多个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状况、发展状况和国际化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地理学教学大纲和编写大量的地理基础教育教材。陈尔寿、褚亚平等对我国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高泳源、姚岁寒等在我国地理学编辑出版事业中完成了大量对当代和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当然, 中国地理学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与科普宣传等问题的挑战。在纪念近代地理学开创100 年的时刻,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牢记一代代前辈学者们的杰出贡献,决心开创地理学发展新的未来。
(摘自《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