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纪念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发现80周年

    广州东南郊石榴岗附近的七星岗南麓有一组古海蚀遗迹,为已故的中山大学吴尚时教授于1937年5月14日发现,同年5月20日在《中山大学日报》发表《广州市东南郊十米海蚀台地之发现》的简要报道,吴尚时教授这一发现,对研究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海陆变化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发现篇    1937年5月14日,中山大学吴尚时教授在勷勤大学新校址西北约壹公里的七星顶(七星岗或花岗)南麓,发现一组侵蚀地貌,内有侵蚀台、陡崖、崖下岩洞等,当即确定这些是海蚀的,是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如今海岸已南移100 km以上。他根据广州幅地形图,读出平台的标高为10米,称10公尺海蚀台地。当时地形图的基面,比现在地形图的基面低几米。
    学术篇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地理考察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1996年8月4日,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大会华南地质野外考察路线的起点,一批各国地质学家曾专程到七星岗遗址考察,备受国内外地质界肯定和推崇。认为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比已知的世界各地古海岸遗迹证据更齐备、更完美、更深入内陆(过去地质界公认的意大利波河遗址距海只20公里,七星岗超过100公里),属难得的顶尖级古海岸遗址。
    2010年5月22日,《全球气候变化与地质记录》科学论坛在广东举行,与会的上百位海内外专家认为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难得的实证。
    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教授撰文提出,1983年建立的七星岗古海蚀遗迹纪念碑说,该海蚀遗迹为五六千年前形成。这个说法源于法布里奇的高海面学说。该学说认为全球在距今六七千前有过高于现今海平面的“高海面”。但近年通过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普遍和深入,大多数学者均已摒弃“全球统一海面”的看法,接受“不同区域有不同海平面”的新理论。而且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研究表明,距今六七千年时的海平面比现今低若干米,不大可能形成七星岗这样高程的海蚀形态。石碣海蚀遗迹的地理位置比七星岗深入,所黏附的贝壳的C年代也仅四千余年。故六七千年的说法不易为人们接受。有人提出七星岗海蚀遗迹保存良好,侵蚀面新鲜,因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为距今3000年或2500年。笔者认为,2500~3000年前,珠江河口湾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已伸展至番禺石楼以南,广州附近江面已比较狭窄,虽仍有潮汐进退,但已难兴风作浪,堆积作用强而侵蚀力弱,已不大可能形成如此深阔的海蚀平台,而且缺乏沉积物证据。故2500~3000年形成的看法似也不能成立。 距今4000~5000年是珠江三角洲的海进盛期,当时广州附近海面比较宽阔,有形成波浪侵蚀作用的边界条件和水文条件,而且有一系列海蚀和海积物的C年代证据,故笔者提出七星岗海蚀遗迹为距今4000~5000年形成的初步看法。自此之后,广州附近海面逐渐缩小,陆地不断扩展,“沧海”再度变为“桑田”。
    保护篇  然而,该遗址一度被掩盖在废墟当中,甚至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一度面临被破坏的境地。1956年,中国地理学泰斗、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向广州市人民政府建议对七星岗古海蚀遗迹加以保护。198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根据《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广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第二批)》(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72号)的规定,经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审核,认定广州市海珠区七星岗为海蚀崖地貌地质遗迹。几代地理学家的多次倡议、建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5年,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现场考察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当年,市政府决策建设《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为此著名金石学家、中山大学商承柞教授隶书 “古海遗址”石碑。著名书法家秦萼生书写碑亭内碑记。
                                                                               (摘自《热带地理》2017年5月8日微信)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