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理所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

   今年6月25日为第28个全国“土地日”,省国土资源厅举办以“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期间,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方面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虹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
    问:为什么说珠江三角洲的国土资源开发,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张虹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敢为人先”精神也造就了广东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沿试点地区。1979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在全国率先明确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并允许外商有偿使用土地;1984年广州开展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7年,深圳首次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推动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2008年广东创新性提出“三旧”改造概念并开展试点示范;2015年,南海成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国家试点。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举世瞩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时至今日,珠三角携手港澳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区域,以占全国不足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约5%的常住人口,并贡献全国12%的GDP。
    问:围绕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开发如何在塑造空间新形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增强国土保障能力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张虹鸥:要全面统筹全域开发和保护。基于山体、水系、海湾等生态要素优先构建区域生态保护基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等快速交通通道打造发展轴带,通过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形成极点带动、轴带拓展、廊屏相连的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摸清国土资源本底条件,编制湾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按照总量控制、增量递减、存量盘活的思路,努力实现新增建设用地2035年前有限增长、2035年后负增长的管治目标。探索分区分类土地供给制度,严格控制珠三角内圈层的建设用地供给,适度增加外圈层建设用地供给,优先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用地,重点保障粤港澳跨境合作开发平台建设的用地需求。
    要全面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开展“城市双修”工作,通过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给,优化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打造优质宜居湾区。推进连片旧厂房、旧工业区有机更新,通过促进产业“优二进三”、改善建筑形态和景观环境、丰富创意和文化产业功能,构建现代化产业园区。推进农村废弃闲置用地拆旧复垦,通过遵循岭南水乡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优化乡村用地空间布局、增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岭南特色美丽乡村。
    要大力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用地指标调配机制,探索建立用地指标跨行政区灵活调配制度和跨境、跨地市土地合作开发模式;建立空间留白机制,为跨市线性工程预留廊道空间,保障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件、重大项目等建设用地。建立健全“三旧”改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等制度。完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土地立体开发、围填海成陆土地利用和管理等政策。
                                                                       (摘自《南方日报》2018.06.25)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